• 扫一扫关注我们

教育教学
  • 地址:

    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建设新村590号

  • 招生电话:

    027-82943603

    027-82944279

  • 邮编:

    430012

教学成果
现代制造部:共建•共享•共融 ——共享经济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4-09 13:18:46 浏览次数:31547

摘要:学校和北京精雕武汉分公司建立了“共建、共享、共融”校企合作模式,实施五项共建工程、实现五类资源的共享、完成六项合作任务,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合作格局相对稳定,有利于校企双方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共享经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融

一、实施背景: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等方向转型升级,结合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数控、模具、机械加工等行业进入到调整期,企业部分生产资源闲置,造成极大浪费。职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推动深度合作,但是效果总是不够理想,校企合作多处于“松散型”状态,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当前正红火的共享经济的就是整合闲散设备、劳动力等资源,各自以不同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协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引擎——共享经济背景下,我校数控、模具等制造类专业群与高速小刀具加工行业龙头企业——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在校企共建,校企共享,校企共融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试图改变以往校企合作松散型的状态,建立深入、长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主要做法:

1.共建五项工程,建立校企合作基础

①共建“计划”

我校与精雕公司共同研讨修订了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将《精雕加工》、《激光加工》、《3D打印加工》等课程作为我校特色专业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与精雕就业岗位群要求相衔接。

②共建“基地”

2012年将“精雕”公司引入学校,共建了“精雕”武汉分公司,将公司生产基地落户在我校;2014~2016年与“精雕”公司共建了现代制造实训基地;2017年北京精雕武汉分公司迁入我校高水平实训基地大楼,共建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③共建“队伍”

学校为企业培养培训合格的企业员工队伍,企业定期为专业教师做讲座,提供下厂实践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了专业教师团队。

④共同“研发”

学校拟与企业共建现代制造研发中心,“精雕”公司安排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项目建设,学校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参与“精雕”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

⑤共同“评价”

北京“精雕”是参与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评价工作的企业之一,与教学管理部门共同承担专业教学质量测评、技能考核和顶岗实习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任务,促进学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2.共享五类资源,加深合作深度

①硬件共享

学校共享价值600余万元高精密的现代制造加工设备,用于实习实训教学及配套“精雕”公司生产加工;“精雕”公司将CARVER600CARVER400等多系列30台套精雕机及配套设施设备,用于学生工学交替实训、顶岗实习和教师培训等项目。同时,免费提供价值3万余元的高精密工量具与我校共享支持专业发展。

②软件共享

现代制造技术专业部对“精雕”公司开放了15门课程的专业资源、2T以上数字化教学资源,13门网络课程, 4CAD/CAM机房,1个现代化云机房,200个共享终端,共享20余款专业软件。北京“精雕”共享了SURFMILLJDpaint等精雕软件和行业相关技术资料,共同建立校企数字资源库。

③技术共享

“精雕”公司是我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常年安排4-5名技术专家轮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研讨交流;学校组织数控、模具专业带头人带领专业骨干教师团队积极参与 “精雕”公司产品开发生产,实现校企双方技术共享。

④信息共享

学校为“精雕”公司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在市场调研、人才需求、企业形象、合作开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北京“精雕”将行业、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信息和行业用人需求信息与我校共享。

⑤声誉共享

学校作为全国教学诊断与改进首批试点学校、 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注重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精雕”公司是小刀具高速加工行业龙头及高新技术企业,双方强强合作,声誉共享更加有助于建立校企合作的品牌力及影响力。

3.开展六项合作,逐步实现共融

①引厂入校

20128月学校提供南校区800㎡场地,支持北京“精雕”进校驻厂,“精雕”公司投资400余万元的10台套精雕设备,成立了北京精雕武汉精密制造分公司。

20145月“精雕”公司扩建1700㎡的厂房,投资价值1000余万元的精雕设备增值30台套。

201711月,学校专门划拨1500㎡场地,北京精雕武汉分公司进驻我校高水平实训基地大楼新场地。

②订单培养与现代学徒制

学校为北京“精雕”开设订单班,冠名为“精雕”班。根据企业的要求,修订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与生产项目的对接;教学过程中,学校推行分层教学法,实现了专业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的对接;北京“精雕”设立了专项奖学金,将“精雕”的绩效管理文化融入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实现了班级文化与“精雕”文化的对接。2018年与“精雕”公司共同申请武汉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利用现代学徒制平台更加深入的开展校企融合。

③工学交替

在北京“精雕”支持下,学校积极推行数控、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以学为主、以工为辅”的工学交替专业教学模式。将《精雕加工》、《激光加工》等课程作为一体化课程,在教室、机房理论授课半天,下午按照企业要求进车间实训,安排技术骨干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沉浸企业生产环境,体验企业生产岗位,将上午教学内容应用于生产实践。

④实训基地建设

北京精雕武汉分公司积极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生产管理6S标准与学校共建了现代制造实训基地,精雕实训基地、教师实践培训基地。

⑤校企互培

学校为北京精雕武汉精密制造公司提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平台,北京精雕武汉精密制造公司为学校教师提供生产实训基地,双方互为提供优质资源,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相互培养不少于20人次,时间不少于2个月。

⑥共同研发

研发中心是我校与“精雕”公司校企合作的终极愿景。目前学校专业带头人、部分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共同参与了人体骨骼的医疗装置德骼拜尔膝关节项目设计生产;由767个不锈钢零件拼接组装的“T99型坦克模型项目生产加工;高端外交礼品“高精度多轴秦俑工艺品加工”的设计生产加工。

4. “精雕”模式的保障条件

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学校校长。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和步骤;指导校企合作的实施,并指导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工作。

校企合作办公室  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校校企合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负责制定校企合作的实施计划和总结,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推进会,对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负责监督和评价,向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建议。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武重、武钢、汉口机床厂、北京精雕等知名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制定校企合作制度  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方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办法》、《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合作办法》等校企合作制度。

三、成果与成效

1. 学生成果

 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高,毕业双证获证率98%以上;连续3年数控技能抽考合格率100%;技能高考技能合格率100%,优秀率85%以上;3+2数控转段升学技能考核100%通过。

“精雕”订单班学生经过定向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强,很轻松熟悉的工作岗位,顶岗即上岗,缩短了就业周期,就业周期缩短了1/6;;学生待遇比同期中职毕业生高1/3

在企业专家实践指导下,机械加工钳工项目技能竞赛连续7年获得武汉市团体一等奖;数控加工技能竞赛2018年获得武汉市团体一等奖的佳绩。

2.专业及教师成果

数控模具专业教师开发了校企合作《精雕加工》、《激光加工》、《3D打印》等一体化课程,编写相关校企合作教材,撰写发表多篇校企合作相关论文。精雕武汉分公司作为数控、模具专业教师培训基地,承接了362人天的教师下厂培训任务,数控模具专业教师拥有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上升为84%,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原来的70%上升到94%

3.企业成果

①企业节约了运营成本

企业在场地租赁、员工培训、设备购置、仓储运输上成本大大降低,节约出来的资金可用于研发及校企合作投入。

②企业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提升员工素养

企业通过共建共享方式可科学有效的利用和安排设备的使用,企业员工通过参与校企合作研发、生产、教学等工作,提升自身素质。

③企业提升了企业形象及品牌影响力

企业进驻武汉市高水平实训基地大楼提升了企业形象,“精雕”公司作为优秀校企合作企业,积极参与武汉市职业教育宣传展示活动,并获得“2018年武汉市中职学校优秀校企合作企业称号。

4.校企文化共融

学校将“精雕”公司的精雕文化——“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作为学校文化内涵,提出专业精准、管理精细、质量精益,环境精致的学校办学特色。

5.形成了“精雕”校企合作长效模式

学校和北京精雕武汉分公司建立了“共建、共享、共融”校企合作模式,实施五项共建工程、实现五个方面的共享、完成六项合作任务,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合作格局相对稳定,有利于校企双方的长远发展。

四、体会与思考

在当今倡导共享经济的改革发展背景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应建立在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基础之上。因此,学校专业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要有可为企业所青睐,愿参与的共享优势资源,这是合作的关键。坚持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从而达到校企共融,这是维持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职学校部分专业发展已经滞后于行业发展,企业所青睐愿参与共享的优势资源越来越少,单靠中职学校和企业自发开创的校企合作,因受到多方面限制,其合作深度并不理想,我们盼望各级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予以大力支持或者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充分利用好共建共享这个法宝,努力开创校企深度合作新局面。

 

“共建•共享•共融” 精雕校企合作模式框架示意图